从临时救场到十年坚守 志愿者陈永珍“剪出”邻里温情

2025-04-29

  在金东区东孝街道金瓯社区,提起陈永珍的名字,老人们总会露出温暖的笑容。这位即将在下个月退休的社区志愿者,多年来坚持为辖区老人义务理发,用一把剪刀、一颗爱心剪出了邻里温情。尽管退休手续正在办理中,但陈永珍的志愿服务热情丝毫未减,她笑着对记者说:“为社区老人们理发快10年了,可以说,为每个社区里的老人都理过发。现在工作是马上就要退休了,但志愿服务之路还很长。”

  2016年,陈永珍偶然加入的一个志愿者服务微信群里跳出了一条紧急求助信息:“原定参加明天理发服务的志愿者临时有事,急需会理发的人顶上。”陈永珍看到群里的通知后,毫不犹豫地回应了。她的理发手艺,是从网上自学而来,原本是为了给女儿打理头发,没想到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第一次为老人理发的场景,陈永珍至今记忆犹新。“我们这些老头子老太太不讲究,你随便剪。”一位老大爷的鼓励让她放松下来。她小心翼翼地为老人们修剪头发,耐心询问他们的需求。那一天,她为二十多位老人理了发,虽然手艺生疏,但老人们满意的笑容给了她莫大的成就感。“那天非常紧张,也很开心。后来我了解到,我加入的志愿服务群体是金东区‘大脚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此以后,我就跟着他们一起为社区的老人们服务。”

  回家后,陈永珍开始认真钻研理发技术。她上网搜索教学视频,用假发模型反复练习,甚至说服女儿当她的“模特”。技术进步的同时,她参加志愿服务的频率也越来越高。金东区“大脚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郑秀华告诉记者:“陈姐特别热情,乐于助人,参加志愿活动随叫随到。”从社区义剪到节日慰问,陈永珍的身影活跃在各种志愿服务中,那把普通的剪刀也成了连接她与社区老人的情感纽带。

  2020 年,“大脚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的 “家的港湾” 关爱老人行动项目中,社工了解到了社区内范美琴老人家的困境。范美琴奶奶 83 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长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甚至长年不开口说话,每天需要服用多达 10 几种药物。她的老伴贾祥兴老人已经 84 岁高龄,身体状况也不佳,20 多年来一直独自承担着所有的家务并照顾着范奶奶,生活十分艰难。

  陈永珍得知情况后,跟随社工上门服务。在老人家中,她不仅为范奶奶修理了头发,还主动帮忙打扫卫生、整理床铺。在服务过程中,她认真倾听老人的诉求,把老人反映的生活难题逐一记录下来,承诺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困难。让所有人惊喜的是,长年不说话的范奶奶,在理完发后,竟然开口说了声 “谢谢”。“我当时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陈永珍回忆道,贾大爷更是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握着她的手摇晃。

  除了理发,陈永珍还有一手做蛋糕的好手艺。去年 11 月,金东区 “大脚印” 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 2024 年第四季度生日的老人举办生日会。活动当天,老人们和志愿者一起击鼓传花,唱歌互动、做手指操,现场气氛十分热闹。而陈永珍则从早上就开始忙碌,和面、打奶油、装饰,精心制作了一个特大蛋糕。看着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开心地分享着蛋糕,脸上洋溢着笑容,纷纷向她表示感谢,陈永珍的心里也甜滋滋的。她说:“看到老人们开心,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在长期的志愿服务中,陈永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务理念:“老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帮助,更是精神上的尊重与陪伴。”每次为老人理发,她都会先与他们聊天,了解近况。剪发时,她会根据每位老人的脸型设计合适发型,服务结束后,她不忘叮嘱注意事项。这种专业又贴心的服务,使她在老人中积累了极高的人气。“有时候活动现场能排起长队,”郑秀华告诉记者,陈姐手脚麻利,为男士理发速度较快,而给女士理发不仅要修剪,还会设计发型,通常需要 10 来分钟。即便如此,一个上午的志愿服务时间,她就能为 20 - 30 名老人理发。

  “志愿服务不仅是帮助他人,更是充实自己的过程。看到老人们开心的笑容,听到他们的感谢,我就觉得特别满足。虽然我马上就要退休了,但我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志愿服务中,让这份爱心一直传递下去。”陈永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