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总说:“最不能等的就是孝顺”,东阳这对夫妻无怨无悔照顾两代老人

2025-01-15

  一个冬日的傍晚,101岁老人杜桂香安详地走完了一生。在东阳市南市街道高潮村高城自然村村口,村民们时常围聚在一起,念叨着说:“杜桂香是有福的。”

  生前,这名百岁老人得到了孙子孙媳的精心照料。他们与老人同住了20多年,不仅在家中一楼为老人特意打造了一个房间,还时常陪伴在老人身边,并在老人住进养老中心的一年里,每天送餐看望,为老人理发、修剪指甲。

  老人的孙子孙媳名叫吴生虎、朱建莲。不光如此,他们还无怨无悔照顾多年瘫痪在床的父亲。他们的善举在村里成为美谈。

  这一切缘于他们心中的坚定信念:“最不能等的就是孝顺。”

 

双重守护
照顾生病父亲和年迈奶奶

  “那年冬天特别冷。”吴生虎陷入回忆。

  2003年11月的清晨,吴生虎的父亲吴中法毫无征兆地突然抽筋倒地,紧急送医后,被诊断为脑瘤破裂,当天下午又并发吐血。一家人倾尽全力,辗转将其送至上海三甲医院。花费约30万元后,吴中法虽保住性命,却成了植物人。

  12月,吴中法在杭州的医院住院。春节将至,周围人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吴生虎却只能在病房思念家乡的妻儿。“没关系,我会照顾好儿子和家里。你好好照顾爸爸。”妻子朱建莲的鼓励,让他坚定了守护父亲的决心。

  “第一次在医院过年,太难忘记了。”从2003年12月到2004年4月,吴生虎日夜陪伴在父亲身边。他学会了各种护理技巧,如轻轻分开父亲的手指搓揉,用勺子或吸管小心喂汤汁等。他不仅是同病房里唯一的男陪护,还因心细赢得了医护人员的夸赞。


  4月,吴生虎带父亲回家,将护理方法教给母亲。此后,母亲担起照顾父亲的重任,而他则接过了照顾奶奶杜桂香的担子。“奶奶不愿离开村里,我住在这儿,理当照顾好她。”吴生虎把奶奶接到家中,还特意在一楼装修房间。朱建莲全力支持:“孝顺不能等,要尽心尽力。”

  这一相伴,就是20多年。吴生虎每天早起准备餐食,朱建莲空闲时陪奶奶在村里散步。奶奶身体硬朗,为家里增添了许多欢乐。百岁生日时,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准备大餐,亲属邻里都来庆贺。


  然而,岁月不饶人。去年年初,奶奶因年迈身体变差,反应迟缓。白天无人照料,吴生虎夫妻权衡后,将奶奶送到南市亲乐园。“找了双人间,一个月7000元,贵,但希望奶奶舒服。”他们坚持每天送餐,想给奶奶家的温暖。

  去年12月31日,奶奶离开了。回想起与奶奶一起度过的平凡又珍贵的时光,吴生虎和朱建莲满是不舍。

 

岁月坚守

撑起父母生活中的一片天

  吴生虎的父母住在离他家不远处。母亲吴凤兰今年73岁,多年来悉心照料植物人丈夫。“我妈这些年照顾爸爸太辛苦,积劳成疾,得了腰痛病。一只脚膝盖骨换过,另一只脚膝盖肿得像馒头,走路直不起身,还时不时会摔倒。”吴生虎满是心疼。

  “生虎真的很好。我也是没办法了。”看见记者,吴凤兰念叨着。由于住得近,这些年她最常麻烦的就是小儿子吴生虎。走进那略显黑暗的房子,一眼便能看见躺在护理床上的吴中法。吴凤兰轻叹:“20多年了,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但我们绝不能放弃……”


  这20多年里,吴凤兰每日为丈夫按摩,精心准备四顿饭,其中一顿是下午的点心,有时是牛奶,有时是苹果汁。吴中法睡的护理床都是吴生虎购买的,已经换了四五张。

  而更换更频繁的是气垫床。因为吴中法几乎每周都要去医院,吴生虎一直没卖掉早年的小型面包车。“把后座一翻,放上气垫床,父亲躺在上面去医院很方便。”吴生虎说,这些年气垫床已经换了50多个,购买渠道都换了两次。

  随着吴凤兰年纪渐长,她自己也常需就医。每当这时,朱建莲便会主动承担起照顾吴中法的责任。“丈夫的父亲就是我的父亲。”次数多了,朱建莲也学会了推拿和做辅食。有时吴凤兰累了,朱建莲就过去帮忙,婆媳俩同睡一张床。


  “我的妻子很好。”吴生虎说,大家都夸赞他,而他心里最感激的是妻子。20多年来,朱建莲从未抱怨,始终坚定支持。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夫妻俩借钱为父母看病。“钱可以挣,家人只能陪伴一程。”朱建莲朴实的话语,满是对家庭的深情。正如她所说,这些年,他们在村里开的小作坊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家里的债务也慢慢还清。儿子学业有成,在上海有稳定工作。

  “现在都挺过来了,以后只会越来越好。”吴生虎眼中,是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