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金华故事】qiáo

2023-04-03

一座城市

在日日夜夜的漫长步履中成熟起来

城里的人

在家园、居所里出生

在街道、河流里成长


10年、20年、30年、40年

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

从无到有,从疏离到熟悉

从年轻到老迈,从黑白到彩色

一张张老照片

记录着这些生命的鲜活存在

与精神的灵性飞动




老照片里,我们的城市说话、做梦、呼吸、歌唱,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人在城中,城因人兴,这里有你我共同的回忆,有城市的脉动与声音。


本期,我们走进婺江上的桥。


江南有座金华城
城边有座白龙桥

桥下外婆在讲着那故事
坐在桥上看到
星星掉进了那条小河……



江南水乡,似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座让人念念不忘的桥,它是城市地标,更是心中的乡愁。

金华河多江多,故桥也多。过去的桥多是石板桥、石拱桥之类,如今的桥则大多数是公路桥、铁路桥、公铁立交桥、斜拉桥、悬索桥等等,大大小小的桥把水和水相接,让人和人相逢,婺江上,一座座跨越南北的飞虹,点缀母亲河的柔美身姿,亦是城市发展的见证。


图片


图片


“垛桥” 与“浮桥”

南北始相牵


婺江上有大大小小20多座桥,在老金华人眼里,如今已消失的上浮桥是抹不去的回忆。临江而建的古城金华,历史上曾有过两座古桥。本地人按方位习惯把位于上游的浮桥称之为“上桥”,由于“上桥”是浮桥,市民便习惯称为上浮桥。
图片


1995年,上浮桥


上浮桥,起初就是将24艘木船用铁锁相连接,铺上木板而成,明永乐年间(1403—1434)由金华人袁大珍捐资建造。1941年,上浮桥改成了有10孔桥墩的公路桥。桥面仍用木板,第一个桥孔可以开合,以方便船只通行。虽不再是浮桥,但“上浮桥”的叫法还是保留了下来,尔后,成了公路桥的桥名,成了桥头村庄的村名,甚至成了一个地域的地名。
家住金都美地的姚招弟就是上浮桥村人,当年她家就住在桥头。据她回忆,上浮桥终日来往行人络绎不绝,上浮桥老街上有菜馆、旅馆、水果店等店铺,生活便利,格外热闹。当然,住在桥边也有弊端,每逢梅雨季节,上游洪水暴涨,会导致桥面部分被淹。更严重的时候,水会满到姚招弟家中,那时桥南岸的吊桥会被吊起,禁止行人车辆通过。
姚招弟的女儿张秀萍在赤松门小学读书,每天都要经过上浮桥。“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当年趟水过桥上学的情景,现在想想胆子真大。”张秀萍说,那时水最深处已经没过膝盖,桥面水流湍急,冲击力很大,行人过去完全凭胆量,大水撞击桥面,发出“哗哗”的响声,听着就让人心惊胆战。
图片


1995年,上浮桥


在上浮桥的西边,还有一座通济桥。在过去很长一段岁月中,它是往来江南江北的交通要道。
横跨在婺江之上的通济桥,俗称金华大桥,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当时钱塘江上游规模最大、长度最长、建成最早的桥梁。
有趣的是,老金华人从来不叫“通济桥”,而是亲切地用金华方言称其为“垛桥”,即大桥,桥下之水也不称为婺江,而以“垛溪”爱称,这至今仍留存在老辈人的口语中。
图片


1993年,金华江面上的摆渡船


在江南还没发展起来之前,通济桥一直充当了金华的城乡纽带,北城南乡,出了南桥头越过龙渎桥,便是农田一片。也正因为城乡交流的必需,通济桥就像一根小扁担,义不容辞地挑起了桥两端城乡物资人文集散交流的功能,南端以南市街贩牛市场为人气中心,北端则以小码头手工业品市场为主,是金华百姓家喻户晓的热闹地。


图片


1950年,年仅3岁的吴一元跟随爸爸从杭州来到金华,修建湖海塘水电站。“当时我们就住在山嘴头,每每跟随父亲去江北,都要战战兢兢地走过通济桥。”1940年,通济桥南端的一至五孔被日本军机炸毁。1942年,国民党部队为阻止日寇继续南侵,被迫将北端主桥的五、六、七孔炸毁。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通济桥临时用钢轨和木板铺就桥面,供行人通行。稀疏的桥板下,江水深幽,汹湧西奔之态势,给吴一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图片


1995年,通济桥引桥的人行楼梯


回顾通济桥的“成长史”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据史料记载,从明代洪武三十一年(1398)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通济桥因自然和人为毁坏就达27次。通济桥为此经历了改搭浮桥、重建廊桥、恢复渡船、建石拱桥、修石拱桥的曲折历程。
如今年近八旬的吴一元感叹道:我的一生,已记不清在通济桥上往返过多少次。曾携朋桥上,感叹生存不易;也曾挽妻桥头,遥望远处夜景。桥还是这座桥,只是走着走着,水变浅了也变静了,南北两头都热闹了,走着走着,桥上的人双鬓终也白了。
图片


桥上,金华城的速度


4月初的金华,久违的太阳回归了。迎着晨光,王倍悦驾驶着20路公交车从市区环城南路站出发了。
此时的金华城刚刚苏醒,早高峰到来前,路面车辆不多,公交车从南到北,不到20分钟,便驶到了通济桥,在阳光的照射下,往江面看去,波光粼粼的婺江散发出春的活力。
王倍悦是金华公交公司营运一公司的女驾驶员。她1995年进入公交公司,当了10年售票员后培训转岗,成为女驾驶员,一碰方向盘就是18年。每天跑在路上,桥见证了她的青春,她也证了桥的变化。
图片


1996年,东市大桥(宏济桥)建设启动


刚开始当售票员的10年,王倍悦每天经过的是上浮桥。1965年改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桥长113.91米,宽7米。“这样的桥宽在它初建时或许还能应付有余,但到1995年左右,明显不够用了。”王倍悦说。
7米桥宽是什么概念?当记者还在脑海中比划宽度时,王倍悦脱口说:“两辆2米多宽的五吨车或大客车交会时,两边就只剩下不到1米的空间。如果有技艺不娴熟的骑车者从此前行,稍一闪失,汽车就会把你挤碰下去。”
作为金温公路的组成部分,温州、丽水、永康等周边过往车辆都从此经过,大客车、中巴占了大多数,再加上为数不少的三轮车见缝插针,上浮桥的拥挤和堵塞成了常事。
“当时桥的两边没有过多防护举措,现在想来,驾驶员的车技多半是在那时练成的。”王倍悦笑道。
图片


1993年,燕尾洲鸟瞰


拥堵、不安全,成了上浮桥最大的问题,人们期待有新的通行道路。1996年,位于老上浮桥下游约140米处的东市大桥(现宏济桥)建设工程动工兴建,1999年7月29日,上浮桥禁止车辆和行人通行,正式“退役”。
90年代,同样因桥面过窄,成为金华南、北交通“瓶颈”的,还有婺江南北两岸的交通枢纽通济桥。《金华日报》资深摄影记者洪兵曾拍下一张通济桥的照片:桥上面密密麻麻挤满了人,整个桥面堵得水泄不通。“那是1993年6月的一个早晨,我在过通济桥时,遇到了一辆大客车抛锚,导致整个桥面严重堵车,于是按下了快门。”在洪兵拍摄的照片中,一些胆子大的青年人,竟然背着自行车从桥的栏杆和桥边水管上过桥,还有一些妇女因为上班要迟到,急得快哭了。


图片

1993年,通济桥上密密麻麻的人群


而90年代通济桥拥堵的状况,差三岔五就会发生。“当时我住江南,单位在江北,通济桥是每天必经之路,因为担心迟到,每天得提早一小时出门。”家住江南街道的林女士告诉记者。
1994年10月,通济桥拓宽工程开工,新建主桥宽15米,长210米,同时还对老桥进行了整修,新桥与老桥之间还增设了绿化隔离带,加隔离带后桥总宽达27.5米。拓宽后的通济桥于1995年9月28日正式通车。


图片

2010年,通济桥堵车


进入21世纪,随着金华城市化、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快速扩张。为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功能,金华市委市政府及时启动通济桥拼宽改造工程。2010年11月20日,通济桥拼宽改造工程正式开工,次年12月21日正式通车。拼宽改造后的通济桥,为全路段双向六车道,增加了两个非机动车道和两条人行道。
修建后的通济桥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历史悠久的“金华大桥”展新风貌,见证和记录着城市发展和文明。“在通济桥上跑了18年,这里出现了‘一个人感动一座城’英雄孟祥斌的故事,以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而命名的公园成为游客打卡点,还有专用的公交车道……古老的石桥恢复了青春,为双溪美景增添了姿色。”王倍悦说。
慢慢地,天空暗了下来。通济桥上的灯亮了起来,过往车辆打开了灯,江岸高楼也透出星星点点的灯光。桥下华灯辉映,江波荡漾,金华夜色渐渐显露……


图片


桥下,金华人的生活
桥,是金华这座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桥不仅是用以通行的建筑,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功能越来越丰富,桥下的空间变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婺剧院前方的八咏桥,被金华人形象地称为彩虹桥。其设计灵感来自于金华传统舞龙习俗“板凳龙”。步行桥造型飘逸,结构轻盈,宛如舞动在婺江之上的两条巨龙。桥的色彩汲取了板凳龙上灯笼的红黄两色,在蓝天、碧水、绿树的映衬下,颇富色彩张力。


图片


彩虹桥一建成,就成为市民群众休闲散步的热门地,据统计,日使用人数平均达6万余人次。
“桥身弯弯曲曲,上面还有漂亮的彩灯,走在桥上,习习江风抚过脸庞,很舒服。”市民方阿姨经常在此饭后散步,她指着远处说,“中国婺剧院矗立在江边,也是一道风景。”桥上,来往的行人轻快走过,“咚咚、咚咚”,与桥下的江水声应和,桥旁的小树林像一片绿色的海洋,侧耳聆听,清风抚绿叶……
八咏桥往西,双龙大桥也散发着新活力,桥下空闲场地被盘活,成了健身胜地。
图片


1996年,双龙大桥通车


一大早,在双龙大桥下的市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双龙馆)暨金华开发区老年人体育活动基地,一群舞剑高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不远处,是瑜伽爱好者的地盘,做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再过去一些,则是广场舞的天下,规模宏大。场馆内,最热闹的是乒乓球馆和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内,8张球桌无一空闲。
为更好地满足辖区老年人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2021年3月,金华开发区对该场地重新设计和全面整修,提档升级改造后的金华开发区老年人体育活动基地,建筑面积达2300平方米,开设乒乓球、羽毛球、气排球、舞蹈、飞镖、嗒嗒球等多个专用场馆,是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健身场所。现在,该基地免费向市民开放,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10分钟健身圈”。


图片


打开地图,婺江之上,通济桥、双龙大桥、金婺大桥、金虹桥、东关大桥等诸多桥梁,如一道道彩虹,横架南北,连接蓬勃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区。
金华市区综合交通规划(2021-2035年)市区过江通道规划图擘画了未来图景,市区还将新增跨金华江、武义江、东阳江过江通道15条。它们,静静伫立在大河奔流的时代,续写着一篇又一篇华章……

从前,桥只是桥,人来车往
如今,桥不只是桥,也成了风景

700多岁的通济桥
仍载着金华人追赶时代
越来越多新桥
横跨婺江,奔向未来

婺江上的桥,年龄差有几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