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92岁老奶奶的故事:大爱系于言传身教
2022-08-17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这几天
与三位92岁老奶奶有关的故事
忽如一夜春风
散入疫情下的冷暖人间
廿三里街道深塘村,92岁的黄奶奶于8月11日过世。她的亲人决定将老人平时留存的钱全部捐赠,总数是100万元。
消息很快成为新闻热点,人们纷纷为此点赞。值得注意的是,老人总共有7个子女,而此次捐赠是亲人们共同商议的决定。是什么样的母亲,能培养出7个同样孝顺和有爱心的子女。答案,或许就在他儿子的一句话里:“我妈生前就很乐意帮助他人。”
另一位可敬的92岁老人,是佛堂镇倍磊三村的杨奶奶。最近,已有60年党龄、没有多少收入的她向村里捐款1000元支持抗疫。她的义举,在倍磊三村传为佳话,却没有在网络上引起太大波澜。
应该说,黄奶奶的100万元和杨奶奶的1000元,能帮助到的人当然不一样,但对她们的晚辈来说,受到的教育是一样的。结论,或许就在杨奶奶孙女一句话里:“我也会向奶奶学习,在医院努力工作,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言传身教,时常是含蓄中国人教育下一代的方式,身行一例而胜于千言。
正是这样的。长辈的品质,后来成为孩子的品质。比如勤耕好学、刚正勇为,比如乐善好施、亲仁善邻。而当这些家风在社会中蔚然成风,人与人之间,也就多了份互助友爱,多了种精神信仰。孟子用一句话完整表达了这份逻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于是,别人的牵挂有时会成为自己的牵挂,特别是当下这样的特殊时刻。兰溪92岁的郑奶奶已风烛残年,未了心愿是再见一次“亲人”锋锋。她曾来义乌,为锋锋做过两年保姆,爱之如己出。出于对疫情的担忧,这份牵挂更添忧虑。来义乌增援抗疫的胡先生看到相关信息后,开启了一场寻“亲”接力。锋锋后来找到了,他也是当下抗疫人士中的一员。
人们期待疫情早日得到控制,既是对多彩义乌回归的期盼,也是为了人与人的再次相逢。当下,静默者、隔离者确难相逢,但仍有一种力量架起人们情感沟通的桥梁。这种力量,再无其他,唯有心中大爱。它或许在家风中传承,或许在义举中扩散,或许在文字中流淌,或许在人事中激荡。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也心心相印、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