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吕良洪:踩脚油门的“平常事”画出爱的轨迹
2025-03-17
近日,一段“乡村教师连续5年接送外来务工子女上下学”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点赞。评论区里,“真是一名正能量的好老师”“原来雷锋就在身边”等留言不断。面对如潮赞誉,视频主人公吕良洪难为情地说:“捎带学生上下学,就是踩脚油门的平常事。”
从乡村教师到“临时家长”
1999年,19岁的吕良洪从义乌师范学校(现已撤并)普师专业毕业,骑着自行车来到大联镇(现为南市街道大联村)高瑶小学报到。彼时乡镇小学师资极度匮乏,这位“什么课程都会一点”的年轻教师,成了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后来,吕良洪去过不同学校,教过语文、音乐、体育等课程。
2019年,吕良洪来到南市街道复夏小学教书,发现班里近6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通过家访,吕良洪发现放学后孩子们能接触到的只有手机和课本,甚至一群孩子挤在出租屋里用手机刷短视频。
“教育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要让课堂变得更有趣,让孩子们长见识。”在吕良洪的课堂上,黑板永远不是知识的边界。他会寻找并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夏天开展防溺水教育时,他专门邀请救援队的朋友,教孩子们如何正确使用救援用具。学生杜安恒说:“吕老师上课的方式很有趣,我们能在课堂上见识许多新事物。”

吕良洪为四年级的学生分汤
课后,吕良洪对学生的关爱也是无微不至。陪学生吃午饭时,他会悄悄记下每个孩子的饮食习惯;课桌椅坏了,他总是第一个赶到修理;有家长总不回复微信消息,吕良洪打电话询问后得知对方手机流量不够,白天上班时几乎不看微信。从那以后,吕良洪每次都打电话跟家长沟通。
最让吕良洪挂心的,是那些每天在城乡间穿梭上学的学生。在复夏小学,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难是普遍现象,由于他们没有本地户口和房产证,且多数公办学校招生名额已满,民办学校的高昂学费又让家庭难以承受,最终只能选择乡镇学校。家长在工厂打工,常常加班至深夜,孩子们吃晚饭便拖到了晚上七八点,早晚接送上下学更是难题。于是,吕良洪暗下定决心,要为这些家庭做些什么。
2023年正月,学生杜安恒和杜安茜兄妹俩的母亲孔玲英因急事需赶回贵州老家,为两个孩子的安置问题发愁不已。吕良洪得知后,直接将兄妹俩接到自家,一住就是7天。“我们接回孩子时偷偷在吕老师家留了1000元以表感谢,结果他原封不动退了回来。”吕良洪的所作所为,让孔玲英感动不已。
对此,吕良洪只是淡然一笑,“家里刚好有空房间,多住两个人,不过是多两双筷子的事。”这样的“临时家长”经历并非偶然。4年前,学生代冉的家长临时外出,无法照顾孩子,便在吕良洪家住了3天。吕良洪的善意,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她笑着说,家里多个孩子也更热闹。
免费“顺风车”一开就是五年
早上7点,当街巷还笼罩在薄雾中,吕良洪的黑色轿车便已启动。他熟练地驶向约定地点,接上4名学生后,稳稳汇入早高峰的车流。这样的场景,已在晨曦中重复上演了5年。

吕良洪到达“交接点”接学生上学
2020年春季新学期,吕良洪的班里来了两名河南的插班生,他们住在距离学校较远的白云街道。学生翟洪杰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因周边学校生源名额已满,只能选择到位于乡下的复夏小学就读。夫妻俩每日早上7点需到岗上班,无法兼顾孩子接送。为了赶前往学校的第一班公交车,翟洪杰每天清晨5点多便起床,提早半小时就到达校门口等着学校开门。
翟洪杰的生活情况让吕良洪心疼不已。“孩子睡眠不足,独自上下学也不安全,作为班主任,我也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班里。”想到自己每天也是城区乡下两头跑,吕良洪决定当免费顺风车司机。他主动联系家长,商量好地点、时间,让班里2名来自河南和1名来自云南的学生一起坐他的顺风车到学校。此后,这辆车成了“流动驿站”——只要顺路,哪怕只剩几百米的距离,吕良洪都会停车捎上学生一程。

“长此以往,接送学生成了我的生活习惯。第一批接送的学生毕业后,每次上下学,车里只剩我一人时,心里还空落落的。”吕良洪回忆道。2023年6月,他带的毕业班学生各奔东西,本以为顺风车使命就此结束,却在开学季发现,新班级里仍有孩子清晨在校门口等待。
曾在吕良洪家借宿的杜安恒和杜安茜兄妹俩,正是第二批顺风车上的“乘客”。作为班主任,吕良洪了解到兄妹俩的情况和第一批学生相似,便主动联系他们的母亲孔玲英。“当时因为孩子的上学问题急得整晚睡不着,只能想办法让孩子拼车上学。”孔玲英回忆道,接到吕老师主动要求接送的电话时,真的很惊喜。
这一接一送,又是两年。每天早上,吕良洪都会准时到达“交接点”,接上兄妹俩和同区域的另一名学生一同前往学校。谈及每天接送的额外路程,他摆摆手道:“不差那点油钱,车子空着也是空着,一脚油门的事。不过对孩子们来说,不仅上下学更安全便捷,而且保证了每天的睡眠时间。”在车上时,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吕良洪对他们的了解更加深入,彼此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3月3日早上,吕良洪像往常一样到达“交接点”,遇到了身穿校服坐在电动车后座的游明天,当即告诉家长:“我帮你把孩子一起送去学校。”到学校后,吕良洪又打电话给游明天的父母说明情况,表示以后可以负责孩子的上下学接送。
吕良洪的善举,不仅温暖了学生和家长的心,也在周边引起不小的反响。不久前,孔玲英工作的印刷厂老板顾杭城听闻了他的事迹后,带着两面锦旗走进校园,一面代表公司感谢学校,一面受员工孔玲英夫妇的委托,感谢吕良洪。“吕老师真的很好,我们公司许多员工子女都受过他的帮助。”顾杭城说。复夏小学体育老师骆江平也感慨道:“吕老师一直是一个热心肠、有责任心的人,我们有事找他帮忙,他都会想办法帮。之前只知道他接送学生上下学,没想到坚持了这么多年,很震惊也很佩服。”
“教育本就是流动的生命课,方向盘和讲台都是教具。”如今,吕良洪的免费顺风车依旧穿梭在城乡之间,一趟又一趟铺就家校之间的暖心路。当被问及何时停驶时,他望了望后视镜里的小脑袋,随后说道:“白云街道有位老师告诉我,他们学校也有‘顺风车队’。你看,现在不是独木舟,而是船队了。只要有需要,我会一直开下去。”
20多年无偿献血45300毫升
“感谢您捐献成分血!”当天,记者跟随吕良洪送学生放学回家时,他收到了来自市中心血库的短信,这是他今年收到的第3条血液合格通知。两天前接到血库预约电话时,他正在办公室备课,当即决定周末前往市中心血库献血。在完成专项检测后,吕良洪躺在熟悉的采血机上,看着血液缓缓流入分离设备,这样的场景已重复了无数次。

吕良洪参与无偿献血
2004年3月,24岁的吕良洪路过流动献血车时,带着好奇完成了人生第一次200毫升全血捐献,此后他陆陆续续献了5次。“第一次想献成分血是2017年,因为那阵子带毕业班,夜里备课白天上课,各项指标结果不合格,只能等下次。”吕良洪说,第二次献成分血后不久,他的一个亲戚患上了血液病,一个多月后便去世了。亲戚的遭遇让吕良洪加深了对献血的认知,在得知健康者可定期捐献成分血后,他毅然成为一名应急无偿献血者,并于2019年1月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2023年1月,吕良洪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多条应急献血求助信息。1月16日,他第一次找到省血液中心,为一名东阳病友献了1.5个治疗量的成分血。2月2日,又为一名东阳的小病友献了2个治疗量的成分血。“献成分血每次都需要一个多小时,但想到能救命,还是很开心。”对吕良洪而言,献完血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收到自己的血液用在其他病人身上的通知短信。
截至目前,吕良洪已累计捐献成分血108次,加上早期的6次全血捐献,共献血45300毫升,相当于9个成年人全身血液总和。
在积极献血助人的同时,吕良洪的身影同样活跃在公益活动现场。2024年夏天,在市总工会组织下,他为新业态劳动者、一线职工等送清凉;同年8月,在木雕小镇实训基地里,他担任“小候鸟”夏令营的助教,为孩子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此外,他还加入了东阳农商银行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东阳义工协会等志愿组织。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是本分;作为市民,守护社会是本能。能为社会献上一份绵薄之力,就是我的价值。”吕良洪这样定义自己的行为。在他的影响下,学生家长孔玲英也变成献血的“积极分子”。“我从来没献过血,看着吕老师风雨无阻坚持了20多年,我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