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溪三十六堰:古堰惠千年 世遗天下知
2021-03-17
“水通南国三千里”,地处钱塘江上游的金华水资源十分丰富,千百年来,四通八达的江河航运和充满民间智慧的各种水利设施孕育了这片富庶之地,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珍贵水文化遗产。东汉卢文台与白沙溪三十六堰、南宋王槐与义乌蜀墅塘、清代李渔与兰溪李渔坝……这些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在造福浙中大地的诸多水利设施,既是金华先民劳动实践的智慧结晶,也是代代后人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金华又创造了全省乃至全国水利系统多个第一,在新中国水利史上留下光辉记忆。
为更好地挖掘金华丰富的水文化资源,全面展示我市水利领域的建设成就,从今天起,本报与金华开发区、金华市水利局联合推出“水通南国 利泽八婺”大型系列报道。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去实地探访古代堰坝、山塘水库的水利奥秘,去追忆挖掘自强不息、区域协作的水利故事,去剖析解读“五水共治”、通江达海的金华实践……
白沙溪三十六堰:古堰惠千年 世遗天下知
□ 记者 章馨予 余菡/文
通讯员 卓德强/摄 韩东儒/视频剪辑
白沙溪三十六堰名录
白沙溪三十六堰名录:沙畈堰、大坟头堰、停久堰、涉济堰、白沙堰、上水堰、周村堰、黄坛坑口堰、上塘堰、下塘堰、裴家堰、青草堰、崖头堰、猪头潭堰、山脚堰、陈思堰、皂里堰、上兰贝堰、磨石堰、朱村堰、溪东堰、石人山堰、第一堰、第二堰、第三堰、风炉堰、第四堰、华山堰、第五堰、洞山堰、旱龙堰、马坛堰、玉山堰、上河堰、下河堰、中济堰。
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二十一堰(自上游至下游)为:停久堰、涉济堰、白沙堰、周村堰、黄坛坑口堰、下塘堰、裴家堰、青草堰、猪头潭堰、山脚堰、陈思堰、第一堰、第二堰、第三堰、风炉堰、第四堰、第五堰、洞山堰、旱龙堰、玉山堰、上河堰。
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
重要节点时间表
2019年10月,中国国家灌排委领导现场察看后认为,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初步具备申遗基础条件,建议深入提炼挖掘其历史价值、工程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2019年12月,婺城区委、区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正式启动申遗工作。
2020年1月,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入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候选名单。
2020年1月至12月,文献资料汇编成册,申遗文本撰写,申遗宣传片拍摄,展馆建设,标志、标牌、展板制作等申遗准备工作有序进行。
2020年12月8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结果揭晓,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正式进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祖墎殿
文史记载中的卢文台与白沙溪三十六堰
“卢侯讳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人,古卢戎后也。周武王伐纣,会师牧野,胜殷,封为楚属国。传至绾,与汉高帝同日生,长相爱,又从定天下,功最多,立为燕王。后以陈豨事,国除,其嗣世居范阳。侯于成帝时仕,为步兵校尉。王莽篡汉,侯谢病归。莽末,天下云扰,汉宗室刘縯及弟秀,起兵舂陵,侯结縯,图恢复。更始立,縯遇害,侯志不遂,居渔阳。未几,汉兵诛莽,三辅吏士东迎更始,北都洛,乃以縯弟秀行大司马事,持节徇河北,南阳邓禹,杖策从之。甲申,大司马北徇蓟,辟侯为从事,除骠骑将军,从广阿讨王郎。王郎平,立大司马为萧王。当是时,赤眉猖獗,以刘盆子称帝,西入长安。诸将以天下无主,乃尊萧王为世祖光武皇帝,即更始乙酉改建武元年。其明年,帝命邓禹率众讨赤眉,数战不利,走云阳。复遣冯异入关讨之,侯将步骑从。冯异者,大树将军也。诸将每所止舍,并坐论功,异独屏树下,故军中号焉。三年丁亥,异以计大破赤眉于崤底,赤眉主刘盆子及其将樊崇等三十万众悉降。帝入长安,论功行赏,诸将各有差,侯率所部三十六人,自宜南阳隐括苍、乐辅仓而居之,垦辟田畴,自食其力,开堰引水,灌田以利民。后殁葬焉,乡民怀其惠,庙而祭之。赞曰:卢侯当光武应运之期,即能脱身山岛,与樵夫、渔父为俦。假使以隐遁之故,与草木同腐,略无封诰、碑记表微于后,侯何容心?然而,卒与辅苍之山川同寿,终古视夫。贪天之功,乘坚策肥,不顾其后者,岂可同年语哉?!老子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非若严子陵之未尝见用也。”
——《昭利庙志》卷一
“金华之南鄙有白沙堰,三十有六,首衔辅仓尾跨古城,极旱不涸,极潦不溃,灌田不知几千万亩,民用饶足,皆借昭利侯灵贶。侯姓卢,字文台,汉末讨赤眉有功,尝著显迹矣。所居即辅仓,垦田号卢畈,殁而葬焉,遂庙食其地。吴黄武六年三月,大水,庙之香火漂至白沙,遂建庙祀之。赤乌元年,旱,乡民谋开堰引水灌稻,锄畚所及才三十步,巨石晶(疑为“赑”之误)然隐出,役夫敛手,乃祷于侯,一夕大雷雨,空中洶匕(此处“匕”字存疑),若喊声,迨明石已开,三十六堰以次而成。唐僖宗封武威侯,钱氏封保宁侯,宋政和间乃赐庙,号昭利,淳熙封灵贶侯。自汉末至今,千有余年,垂惠显灵,民受其赐。每岁秋,州里及他境之民,扬旂香以千万记,今欲存三佛五侯之遗迹,访得杜伯高碑记,予节略志之。”
——《白沙志》
备注:《白沙志》和《昭利庙志》是目前已知最早记录卢文台及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地方志,此后的《汤溪县志》《龙游县志》《浙江水利志》《金华县志》等书中的相关描述均摘录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