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溪三十六堰:古堰惠千年 世遗天下知

2021-03-17

编者按

  “水通南国三千里”,地处钱塘江上游的金华水资源十分丰富,千百年来,四通八达的江河航运和充满民间智慧的各种水利设施孕育了这片富庶之地,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珍贵水文化遗产。东汉卢文台与白沙溪三十六堰、南宋王槐与义乌蜀墅塘、清代李渔与兰溪李渔坝……这些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在造福浙中大地的诸多水利设施,既是金华先民劳动实践的智慧结晶,也是代代后人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金华又创造了全省乃至全国水利系统多个第一,在新中国水利史上留下光辉记忆。

  为更好地挖掘金华丰富的水文化资源,全面展示我市水利领域的建设成就,从今天起,本报与金华开发区、金华市水利局联合推出“水通南国 利泽八婺”大型系列报道。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去实地探访古代堰坝、山塘水库的水利奥秘,去追忆挖掘自强不息、区域协作的水利故事,去剖析解读“五水共治”、通江达海的金华实践……



白沙溪三十六堰:古堰惠千年 世遗天下知


    □ 记者 章馨予 余菡/文 

通讯员 卓德强/摄 韩东儒/视频剪辑


  春日暖阳下,蜿蜒的白沙溪如同一条美丽的玉带,贯穿婺城大地。

  溪水之上,三十六堰水利遗址历经1900多年的时光洗礼,仍福泽两岸百姓。

  漫步于古堰堤坝,清澈的溪水一路欢歌,聚于堰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兴建:“辅国大将军”治水为民

  1900多年来,一个名字随着白沙古堰的挖掘和沿用而被世代传颂,也将白沙溪与三十六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名字便是卢文台。

  据民国《汤溪县志》、民国《龙游县志》、清代《昭利庙志》、《浙江水利志》、《金华县志》等史料记载,卢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人。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卢文台率领手下官兵36人,隐居金华南山辅仓(今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垦荒种地。当时白沙溪水流急、落差大,两岸农田晴旱雨涝,天灾连年,民不聊生。

  眼见白沙溪因旱涝屡致两岸田园颗粒无收,卢文台率部将和当地老百姓,针对溪水落差大、深潭多的特点,运用“以潭筑堰蓄水,开渎引水灌田”的方法,在白沙溪上拦水筑堰,堰坝呈一字形,开渠引水灌田,名白沙堰,自此开启了白沙溪三十六堰建设的序幕。《金华府志》记载为:“白沙堰广一丈三尺,长六十里。”这也成为三十六堰的代表堰。


白沙堰


  卢文台首建白沙堰,再建停久堰,为创建其他30多座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后200多年间,卢文台及其部将后人与当地老百姓继续传承白沙堰的实践经验,陆续在白沙溪修筑堰坝引水灌溉,完成了白沙溪上从沙畈堰到中济堰,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共计36座堰坝的梯级堰群。白沙溪两岸万顷良田得以旱涝保收。至此,两岸成富乡,浙中地区成为重要粮仓。

  为表彰卢文台功绩,历代朝廷对其先后7次追封(4次封侯,3次封王)。两岸百姓感念卢文台恩德,亲切地尊称其为“白沙老爷”,并为其塑像建庙,永祀纪念,沿岸供奉的庙宇有百座之多。每年举行的盛大庙会,都是对卢文台治水功德的纪念和颂扬,也是对其治水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利用:千年灌溉润泽一方

  “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涨流。每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这是南宋名相王淮在游览白沙溪后所作的《白沙溪遗兴》。诗作对白沙溪“春水平分夜涨流”的灌溉功能大为赞赏,正是因为修筑了三十六座堰坝,才使得这里“每岁田禾无旱日”。


第一堰

第二堰

第三堰

第四堰

第五堰


  要说三十六堰的独特之处,还得从白沙溪说起。这条发源于南山的溪流,日夜流淌,一路向北,经沙畈、琅琊、白龙桥而汇流婺江。古时,因疏于治理,白沙溪旱涝无常,直到三十六堰建成,才使得周遭老百姓远离旱涝之苦。

  三十六堰修筑过程中,古人对白沙溪的自然条件也有了全面认识。针对溪水落差大、水流急、深潭多的特点,摸索出了“以潭筑堰蓄水,开渎引水灌田”的方式,形成了潭、堰、塘、井、泉相结合的用水体系,极大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三十六堰大部分堰前有一处天然的深潭,用现代水利学理论分析,以潭筑堰,不仅可以提高堰坝的蓄水和引水能力,还可以减轻水流对堰坝的冲击。”原婺城区水务局规划建设科科长、现婺城区莘畈乡党委委员江勤学说。

  千百年来,白沙溪堰群在初建及历代岁修、重建过程中,皆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以松木打桩、篾笼装沙石等方式砌筑。低矮的堰坝形态,配合梯级堰群的建设方式,极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和工程风险,体现了古人科学的治水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

  白沙溪堰群还有一套完整的堰坝管理制度。官府制定堰帖,明确各堰水权和工程岁修责任,指导三十六堰的协同管理,保证干旱月份上下游各堰的公平用水。清代的《万坛堰帖》中,清晰绘制了三十六堰的布局地形图,还记录了康熙、雍正、光绪年间,当地政府调解村民用水纠纷,合理分配三十六堰运作的协议书。

  三十六堰的建成极大改善了当时的生产生活,两岸一度水碓林立,水磨坊遍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兰水库和沙畈水库建成后,淹没了三十六堰中的7座堰坝。金华各级政府又相继在白沙溪流域兴建88座小型水库,改造5座堰坝,使之形成中小水库相连,库、堰、渠、渎相接的“长藤结瓜”式的自流灌溉网络。自此,受益农田从原先的12万亩扩大到27.8万亩,灌区范围包括两个县20个乡镇,为金衢盆地成为省内仅次于杭嘉湖地区的第二大产粮区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增厚了金华在浙中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地位。


传承:持续利用申遗保护

  历经岁月洗礼,千年白沙古堰始终在发挥作用,金华也一直高度重视白沙古堰的相关文保工作。“卢文台治水”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的举办,更是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2020年12月8日,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截至目前全国共23个、也是浙江省第6个、金华市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是国际灌排委对白沙溪三十六堰在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中重要作用的高度认可。


洞山堰

风炉堰

旱龙堰

黄坛坑口堰


  水利部专家认为,白沙溪三十六堰是浙江现存最早的拦水筑堰引水灌田的水利工程,也是当时国内罕见的长梯级引水工程,兼具防洪、蓄水、航运、水利加工等多种功能。其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水利史的空白,也向人们展示了近两千年前中华民族在水利工程技术上达到的高度和水平,其管理体系和制度保障了工程的可持续利用,对当代水利工程管理具有多方面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参与申遗申报工作并多年从事水利工作的江勤学说,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背后,既是对先人智慧的高度肯定,也与后人的情怀与努力密不可分。“有时为了验证一处史料的真实性,反反复复要去现场考证很多次。”江勤学说,三十六堰沿线大约45公里,全部走下来需要两天时间。印象最深刻的停久堰和第二堰,他前后去了50多次。

  还有在白沙溪边土生土长的杜顺华。他曾任婺城区人大教科文卫主任,任职期间几乎每年都会提交有关加强白沙溪流域历史文化研究的议案,推进了白沙溪流域文化的挖掘,为三十六堰申遗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支撑资料。退休后,他扎根白沙溪,一门心思研究流域文化,重点挖掘三十六堰形成的历史,系统搜集相关文化传说。

  “每次前往白沙溪调研,杜老师只要有时间,都会热情地赶来当向导。他将自己的研究编撰成册,比如《杜顺华说白沙(1—3)》《传说白沙》《古韵白沙》等,这些研究对我们很有帮助,为申遗文本编制申报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江勤学说,像杜顺华这样的白沙文化研究者非常多,比如现年93岁的张柏齐和年近90岁的崔士文等退休老同志,曾自发组建小组,走村串户寻访古迹,编著相关书籍资料等。


提升:深挖文化擦亮金名片

  “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婺城区非遗中心主任朱明升认为,历经1900多年的洗礼,白沙溪三十六堰孕育了包括治水文化、婺学文化、金华酒文化、婺州窑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在内的白沙溪文化体系,融合了科学的治水理念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它不再只是“旱涝保丰收”的古水利工程设施,更成为一扇展示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窗口”。从文化意义上来说,更是一条生动的“文化长廊”。


裴家堰

青草堰

停久堰

猪头潭堰


  近日,由知名音乐人、婺城乡贤陈越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陈建平任导演的大型电视散文系列片《白沙溪》全片共八集全部完成推送。该系列片在婺城内外引起较大反响,也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新一轮关注和热议。这一波热议从婺城延伸到全国,甚至还有人专门为系列片的每一集撰写了观后感。

  记者采访期间了解到,接下来,婺城区将把白沙溪沿线21处文物资源打造成新的文化地标,继续擦亮白沙溪三十六堰这张世界级的灌溉工程金名片,重点实施白沙溪文化解码工程、八景工程、生态廊道工程、古堰坝修复工程、钱塘诗路e站工程、“花满婺城·幸福村”工程。

  通过这“六大工程”,婺城区将构建以白沙溪为核心的产业经济圈、生态活力圈、人文幸福圈,打造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和乡村振兴的样板区。同时做好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充分发掘其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和家风文化,发挥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推动白沙溪沿岸旅游、特色农业、乡村经济发展,打造全域幸福河,让世界遗产资源真正造福百姓。目前,以白沙溪流域为核心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建设已经正式启动。


新闻链接

白沙溪三十六堰名录

  白沙溪三十六堰名录:沙畈堰、大坟头堰、停久堰、涉济堰、白沙堰、上水堰、周村堰、黄坛坑口堰、上塘堰、下塘堰、裴家堰、青草堰、崖头堰、猪头潭堰、山脚堰、陈思堰、皂里堰、上兰贝堰、磨石堰、朱村堰、溪东堰、石人山堰、第一堰、第二堰、第三堰、风炉堰、第四堰、华山堰、第五堰、洞山堰、旱龙堰、马坛堰、玉山堰、上河堰、下河堰、中济堰。

  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二十一堰(自上游至下游)为:停久堰、涉济堰、白沙堰、周村堰、黄坛坑口堰、下塘堰、裴家堰、青草堰、猪头潭堰、山脚堰、陈思堰、第一堰、第二堰、第三堰、风炉堰、第四堰、第五堰、洞山堰、旱龙堰、玉山堰、上河堰。



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

重要节点时间表


  2019年10月,中国国家灌排委领导现场察看后认为,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初步具备申遗基础条件,建议深入提炼挖掘其历史价值、工程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2019年12月,婺城区委、区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正式启动申遗工作。

  2020年1月,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入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候选名单。

  2020年1月至12月,文献资料汇编成册,申遗文本撰写,申遗宣传片拍摄,展馆建设,标志、标牌、展板制作等申遗准备工作有序进行。

  2020年12月8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结果揭晓,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正式进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祖墎殿


史海钩沉


文史记载中的卢文台与白沙溪三十六堰


  “卢侯讳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人,古卢戎后也。周武王伐纣,会师牧野,胜殷,封为楚属国。传至绾,与汉高帝同日生,长相爱,又从定天下,功最多,立为燕王。后以陈豨事,国除,其嗣世居范阳。侯于成帝时仕,为步兵校尉。王莽篡汉,侯谢病归。莽末,天下云扰,汉宗室刘縯及弟秀,起兵舂陵,侯结縯,图恢复。更始立,縯遇害,侯志不遂,居渔阳。未几,汉兵诛莽,三辅吏士东迎更始,北都洛,乃以縯弟秀行大司马事,持节徇河北,南阳邓禹,杖策从之。甲申,大司马北徇蓟,辟侯为从事,除骠骑将军,从广阿讨王郎。王郎平,立大司马为萧王。当是时,赤眉猖獗,以刘盆子称帝,西入长安。诸将以天下无主,乃尊萧王为世祖光武皇帝,即更始乙酉改建武元年。其明年,帝命邓禹率众讨赤眉,数战不利,走云阳。复遣冯异入关讨之,侯将步骑从。冯异者,大树将军也。诸将每所止舍,并坐论功,异独屏树下,故军中号焉。三年丁亥,异以计大破赤眉于崤底,赤眉主刘盆子及其将樊崇等三十万众悉降。帝入长安,论功行赏,诸将各有差,侯率所部三十六人,自宜南阳隐括苍、乐辅仓而居之,垦辟田畴,自食其力,开堰引水,灌田以利民。后殁葬焉,乡民怀其惠,庙而祭之。赞曰:卢侯当光武应运之期,即能脱身山岛,与樵夫、渔父为俦。假使以隐遁之故,与草木同腐,略无封诰、碑记表微于后,侯何容心?然而,卒与辅苍之山川同寿,终古视夫。贪天之功,乘坚策肥,不顾其后者,岂可同年语哉?!老子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非若严子陵之未尝见用也。”

——《昭利庙志》卷一


  “金华之南鄙有白沙堰,三十有六,首衔辅仓尾跨古城,极旱不涸,极潦不溃,灌田不知几千万亩,民用饶足,皆借昭利侯灵贶。侯姓卢,字文台,汉末讨赤眉有功,尝著显迹矣。所居即辅仓,垦田号卢畈,殁而葬焉,遂庙食其地。吴黄武六年三月,大水,庙之香火漂至白沙,遂建庙祀之。赤乌元年,旱,乡民谋开堰引水灌稻,锄畚所及才三十步,巨石晶(疑为“赑”之误)然隐出,役夫敛手,乃祷于侯,一夕大雷雨,空中洶匕(此处“匕”字存疑),若喊声,迨明石已开,三十六堰以次而成。唐僖宗封武威侯,钱氏封保宁侯,宋政和间乃赐庙,号昭利,淳熙封灵贶侯。自汉末至今,千有余年,垂惠显灵,民受其赐。每岁秋,州里及他境之民,扬旂香以千万记,今欲存三佛五侯之遗迹,访得杜伯高碑记,予节略志之。”

——《白沙志》

  

  备注:《白沙志》和《昭利庙志》是目前已知最早记录卢文台及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地方志,此后的《汤溪县志》《龙游县志》《浙江水利志》《金华县志》等书中的相关描述均摘录于此。